吴家榜
人物生平
在益阳官方的文字的记录都不大愿意提及吴家榜,这可能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毕竟他是以靠镇压太平军而发达的,这与当时的主流媒体有所冲突,所以新一代的益阳人,特别是四十岁以下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吴家榜这个人的名字。
吴家榜,桃江羞山人。从吴氏的祖谱来看系桃江峡流溪吴氏派,其祖是继先公,原籍江南江阴,永乐6年迁移至羞山居住,吴家榜系十五代裔孙。吴没有显赫的家世,是个孤儿,童年是在艰难困苦中渡过的,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百家衣。我后来查遍所有的史籍也找不到他的出生年月,大概和少年时的穷困有关。
少年的吴家榜没有上过学,而是过早的挑起了自谋生活的重担。年少的他就在资水边以给人撑船渡日,来往于湖湘之间,练就了一身好的水性和撑船的本领.
当时益阳正处在大码头航运业的兴起之时,资江、沅江上流的原木、矿石、皮革制品都要经过益阳中转下洞庭运往汉口和长江下游的,或是经湘江运往省城长沙。而长江中下流和省城的一些工业品和食盐都要经过益阳再散运到上流的各个州县,益阳刚好就处在这样一个咽喉口,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事的人员的需求也自然提高了,在当时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找到一条安全而省时的航运通道,无疑就是找到了一条发财的门道,吴家榜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跟着船老板们下洞庭,过长江走湘江的练就了一身行船和航运的本领,为他以后人生的辉煌积累了资本。我们看他后来打过的很多胜仗都是水仗,这都应该得益于他早年的这些经历。
太平军作乱时,曾国藩正在湖南招募湘军,此时的吴家榜已经出落为一名高大威猛虎虎有生气的青年了,这时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便投到了湘军的门下,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清史稿.列传》他的列传中看得到。
他最先是在杨岳斌的营下,咸丰十年时被归到黄翼升的部下,因在菱湖之战.铜陵之战.泥汊口之战.运漕镇之战和东关之战中屡立战功由一名普通士兵而晋升为守备。
同治元年,在攻打金柱关.东梁山.芜湖的战斗中,又因悍勇善战晋升为都司。特别是在在随黄翼升增援上海的战斗中,大破太平军于江阴,被皇帝赐号“敢勇巴图鲁”,后统领淮阳水师前营,攻克无锡,升为副将。
同治三年,攻克南京,记战功,升为总兵。
同治四年,追记攻打宜兴.荆溪.溧阳之战功,升为提督。
同治七年,和黄翼升一起转战运河,擒灭捻军,又屡立战功,被皇上赐号“讷恩登额巴图鲁”,并被升名为瓜洲总兵。
光绪二年,晋升为长江水师提督。十八年卒。
而我们民间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关于他有八个老婆的故事。吴家榜早年外去闯世界时曾夸下海口,说是“不讨八个老婆不回来”。几十年过后,当他官至一品,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之时,果真带回了八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归,实现了他早年的诺言。虽然益阳当时航运发达,但毕竟还是个乡野闭塞之地,哪里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和排场,据说吴还乡之日特地叫人在羞山脚下搭了个戏台,自已端坐中间,八个老婆分排而立,那个场面自然让没有出过远门的乡亲们大饱了眼福,后来他又杀猪宰羊款待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唱了三天大戏。多年以后我听老一辈的人说起,还能感受到那份热闹。
据史书记载,吴家榜也并非只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武夫,虽然他早年并没有上过私塾,但他在进入湘军后还是坚持学习,这大概是受了他的顶头上司曾国藩的影响,并在学术上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著有《易学一得录》一书,曾想叫曾国藩为之作序,后因曾的早逝而作罢,是李鸿章为之作的序。
纵观一个人的成功,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待,不光只要看到其成功的偶然性,也要看到其成功的必然性。如果没有吴家榜早年下洞庭闯长江和过湘江的这段水上经历,就不可能成就以后战功赫赫的吴家榜,但如果仅有以往的那点经验而没有后天的理论和实践的提升那也成就不了吴家榜,在这里有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提升两方面的问题,但仅有这两方面就够了吗,不是,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时势,是晚清那种动荡的时势让他们这些有准备的人脱颖而出,成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近代从湖南走出来的那些大人物都是这样,都是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点,历史就要改写了。
至于吴家榜的孙女吴淑媛后来嫁给我们益阳的另一个名人周扬,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