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霸

王霸(?—59年),字元伯,汉族,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襄城县)人,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霸生性喜欢法律,初为监狱官。光武帝路过颍阳时,王霸归附光武帝,随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

公元23年,光武帝任大司马,以王霸为功曹令史。公元24年,因杀王郎之功,封王乡侯。公元25年,光武帝即位,拜任王霸为偏将军。公元26年,改封富波侯。

公元28年,大败敌军苏茂、周建。公元29年,拜任讨虏将军。公元32年,攻打荥阳、中牟盗贼,全部攻克。公元33年,拜任上谷太守。

公元34年,王霸与吴汉等四位将军率领六万人,打败卢芳部将贾览及匈奴联军。公元37年,改封向侯。当时,卢芳和匈奴、乌桓联合,王霸总计和匈奴、乌桓大小几十上百次交战,很熟悉边疆军事,多次上书说应与匈奴结亲讲和,又建议由温水漕运运输,省去陆路运输辛劳,建议都得到实行。公元54年,改封淮陵侯。公元59年,因病去世。

张俭(东汉名士,江夏八俊之一)

张俭(115年—198年),字元节,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汉时期大臣、名士,江夏太守张成的儿子,“八俊”之一。

汉桓帝时,起家山阳郡(翟超)东部督邮,弹劾中常侍侯览。党锢之祸时,受到侯览诬陷,四处流亡。举敦朴出身,授少府,不肯就任。

汉献帝时,用尽财产,救活百姓。建安初年,授卫尉。面对曹操专权,不肯参与政事。建安三年去世,时年八十四。

崔骃(东汉大臣)

崔骃

崔骃(?—92年),字亭伯,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东汉大臣,崔篆的孙子。

聪明过人,博学多才。13岁,遍读《诗》《易》《春秋》。精通训诂学,熟习百家之言。进入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汉章帝时,撰写《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汉章帝重视。窦太后当政时,出任大将军(窦宪)主簿。面对窦宪横暴骄恣,屡次讽谏劝阻,出任长岑县令。弃官不任,返归家园。

永元四年,病逝于家中。

皇甫规(东汉时期名将、学者)

皇甫规

皇甫规(104年-174年),字威明,安定郡朝那县人。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度辽将军皇甫棱之孙、扶风都尉皇甫旗之子,与张奂、段颎合称“凉州三明”。

皇甫规出身将门世家,颇有见识,熟习兵法。早年曾任郡功曹、上计掾、郎中等职,又调泰山太守,成功平定叔孙无忌起义。历任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官至护羌校尉,多次击破和降服羌人,缓和汉羌矛盾。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规逝世,年七十一,获赠大司农。著有文集五卷,如今已佚。《全后汉文》录有其文。

皇甫规一生清正,不畏权奸,始终刚正不渝。他爱才惜才,荐贤委位。开设学馆十四年,以《诗》《易》教授门徒。

何进(东汉末年灵帝时外戚、大将军)

何进

何进(?~189年),字遂高,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时期外戚、大臣,灵思皇后之兄。

初以妹妹何氏有宠,拜为郎中,后历任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等职。黄巾起义爆发时,拜为大将军,总镇京师,发现并镇压马元义的密谋,因功封为慎侯。为张大威望,在京师讲武结营,置西园八校尉。汉灵帝驾崩后,粉碎了中常侍蹇硕拥立皇子刘协的图谋,听从袁绍之言,博征智谋之士,内借元舅之资,外据辅政之权,独揽朝中大权。

中平六年(189年),不纳曹操和陈琳的劝谏,阴结军阀董卓来谋诛宦竖。事情败露后,为中常侍张让等人所杀,其后代是魏晋高门士族南阳何氏。

程普(东汉末年江东名将)

程普

程普(?~215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今唐山市丰润区银城铺镇)人。东汉末年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

程普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斩华雄、破吕布。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曾经兵败被围,程普将孙策救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周瑜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于乌林打败曹操,后随周瑜大破曹仁、徐晃联军于南郡。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

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

张奂(东汉时期名将、学者)

张奂(104—181年),字然明,凉州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省安西县)人。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凉州三明”之一,书法家张芝的父亲。

早年师从太尉朱宠,研习《欧阳尚书》,自行删减《牟氏章句》。汉桓帝时,举贤良出身,对策第一,授议郎,历任安定都尉、武威太守、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等职。多次赢得对外战争,招抚外族,促进边境和平,功勋卓著。汉灵帝即位,迁大司农,受到宦官集团利用,讨伐大将军窦武。事后,上疏为窦武等人伸冤。累迁太常卿,辞官归乡,授课著书,不再出仕。

光和四年(181年),张奂去世,时年七十八。

郭泰(东汉时期名士、介休三贤之一)

郭泰

郭泰(128年~169年),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市)人。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郭泰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故后世称“郭有道”。官府辟召,都不应命。他虽褒贬人物,却不危言骇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后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提拔“英彦”六十多人。

建宁元年(168年),郭泰闻知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而遇害,哀恸不止,于次年正月逝世,终年四十二岁。史称当时“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有近万人前来会葬。蔡邕亲为其撰碑文。

桓谭(东汉哲学家)

桓谭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人)人。

桓谭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即位,诏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险遭处斩。后被贬,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他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的精神,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王充称道他的著作是“讼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所影响。

桓谭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 。现传《新论·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内。《新论》以清严可均辑本较好。另有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今存《仙赋》《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等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五卷,已佚。传见《后汉书·桓谭传》。

赵岐(东汉末年官员、经学家、画家)

赵岐

赵岐(?—201年),字邠卿。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末年官员、经学家、画家。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

赵岐年少时即有才艺。汉桓帝时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卖饼,被孙嵩救至家中,藏于复壁内数年,后被赦出。延熹九年(166年),应司徒胡广辟命。后拜并州刺史,又因党锢遭禁十余年。光和七年(184年),拜议郎。累迁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经诡辩才幸免于难,辗转返回长安。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再拜赵岐为议郎,不久迁太仆。李傕、郭汜掌权时,命赵岐与太傅马日磾出使关东。献帝东迁时,他又说服刘表助董承修理宫殿,于是留在荆州,被朝廷拜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赵岐去世,享年九十余岁。

赵岐善画,《历代名画记》提及他曾自画四贤像于自己的墓中。赵岐对《孟子》研究颇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的注本即是赵岐所作。

祭遵(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祭遵

祭遵(?—33年),字弟孙,颍川颍阳(今河南襄城县颍阳镇)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祭(zhai)遵少爱读书,曾为县吏。投奔刘秀后,执法如山,平定渔阳,讨伐陇蜀,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任征虏将军,封颍阳侯。克己奉公,喜爱儒术。建武九年(33年)春,在军中去世,谥号为成。

蔡文姬(东汉末年才女)

蔡文姬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一说字昭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

杨彪(东汉末年名臣)

杨彪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

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汉献帝时,遍历三公之职。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杨彪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黄初六年(225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其著作现仅存《答曹公书》一篇。

李轶(东汉人物)

李轶

李轶(?~25年),字季文,南阳郡宛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两汉之际历史人物。

出身宛城豪族,随从刘縯、刘秀兄弟起兵于舂陵。舂陵兵和绿林军结盟之后,投靠绿林军所立的更始帝刘玄,协助杀害大司徒刘縯。更始政权面临崩溃时,暗中投降光武帝刘秀。

更始三年(25年),事情败露,被大司马朱鲔刺杀于洛阳。

邓骘(东汉时期外戚、将领)

邓骘

邓骘(zhì)(?—121年)(《东观汉记》作邓陟),字昭伯。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南)人。东汉时期外戚、将领,太傅邓禹之孙、护羌校尉邓训之子,和熹皇后邓绥之兄。

邓骘最初被大将军窦宪征辟,因其妹邓绥入宫为贵人,任郎中。永元十四年(102年),邓绥被立为皇后,邓骘升任虎贲中郎将。汉殇帝即位后,邓绥临朝听政,邓骘以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掌控朝政。殇帝驾崩,与邓绥册立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封上蔡侯,邓骘坚决推辞,不久拜大将军。他曾倡节俭,并辟召杨震等名士。

建光元年(121年),邓绥去世,安帝再封邓骘为上蔡侯,位特进。不久,邓骘为宦官李闰等诬陷,改封罗侯。回到封国后,他绝食自杀。

耿纯(东汉开国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耿纯

耿纯(?—37年),字伯山,钜鹿郡宋子县(今河北新河县)人。东汉开国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济南太守耿艾之子。

出身巨鹿大族,求学于长安,授为纳言士。归顺更始帝刘玄,拜骑都尉。率众投奔刘秀,拜为前将军,封耿乡侯。从平王郎之乱,镇压铜马、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力劝刘秀称帝登基即位。刘秀称帝后,率军平定宗室刘永和真定王刘扬叛乱,拜太中大夫、东郡太守,封东光侯。

建武十三年(37年),卒于任上,谥号为成。

窦融(新莽末至东汉时期军阀、名臣,云台三十二将之一)

窦融

窦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汉族。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军阀、名臣,云台三十二将之一,章武侯窦广国七世孙。

王莽掌权时,窦融任强弩将军司马,参与镇压翟义、赵明起义。新莽末年,曾随王匡镇压绿林、赤眉军,拜波水将军。后归于刘玄,被授为张掖属国都尉。刘玄死后,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据西北自保。刘秀称帝后,窦融决策归汉,被加授凉州牧,随军攻灭隗嚣割据势力,封安丰侯。而“窦融归汉”也成为后世的著名典故。建武十二年(36年)入朝,历任大司空、将作大匠,并代行卫尉事。永平三年(60年),得以绘像于南宫云台。永平五年(62年),窦融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谥号为“戴”。

窦融对河西五郡的苦心经营,使河西出现社会稳定、“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和“兵马精强”盛况。

窦固(东汉时期名将)

窦固

窦固(?~88年),字孟孙。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名将,大司空窦融之侄。

窦固好读书,喜兵法。年少时娶光武帝刘秀之女涅阳公主,被拜为黄门侍郎,后世袭父亲的爵位显亲侯。曾任中郎将,与马武击破烧当羌。后受犯罪的堂兄窦穆牵连,遭禁锢十年。永平十六年(73年),以奉车都尉职与耿秉等分四路出击北匈奴,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夺取伊吾卢,设置宜禾都尉。并以班超为假司马,命其出使西域,最终使西域诸国重新归附。次年,率耿秉等击降车师,又建议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咽喉。汉章帝刘炟继位后,征召窦固为大鸿胪,历任光禄勋、卫尉等职。每有军政要事,章帝都会征求窦固的意见。

章和二年(88年),窦固去世,谥号为文。

王梁(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梁

王梁(?—38年),字君严,渔阳要阳(今北京密云)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原为渔阳郡狐奴令,后投奔刘秀,被拜为偏将军。刘秀占领邯郸后,封王梁为关内侯。

刘秀称帝之后,王梁历任野王令、大司空、河南尹、济南太守,先后被封为武强侯、阜成侯。公元38年(建武十四年),王梁卒。有子王禹。

来歙(东汉名将战略家)

来歙

来歙(?—公元35年),字君叔,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东汉名将、战略家。

汉兵兴起后,王莽因来歙是刘氏姻亲,将他拘禁起来,经门客营救得以免罪。公元23年,更始帝即位,任用来歙为小吏。公元25年,更始帝失败,来歙与妹夫刘嘉归附光武帝刘秀,光武帝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公元27年,来歙出使割据陇右的隗嚣。公元32年,来歙和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杀死隗嚣守将金梁,据守略阳。隗嚣用所有精锐部队攻城,光武帝于是大举征兵,亲自率兵到陇地,隗嚣部众溃散逃走,略阳解围。不久,来歙率领征西大将军冯异、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扬武将军马成等,打败公孙述部将田弇、赵匡。公元33年,来歙攻克落门,隗嚣余党及天水属县全部投降,陇右地区得以安定。

公元35年,来歙与盖延、马成在河池、下辨进攻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攻破城池,乘胜前进。蜀人非常害怕,于是派刺客行刺杀死来歙。光武帝派太中大夫追赠来歙为中郎将,赐给征羌侯官印,谥号节侯。

李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李忠

李忠(?—43年),字仲都,东莱黄县(今山东省烟台市)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二十五位。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李忠和任光、万脩迎接刘秀入信都。被拜为右大将军、封武固侯。随刘秀灭王郎、平河北。刘秀称帝后,李忠任五官中郎将,被封为中水侯。此后又参加平定庞萌、董宪的战争。

东汉一统天下之后,李忠担任丹阳太守多年,治绩天下第一。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李忠去世。

高干(东汉末年并州刺史)

高干(?~206年),字元才,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东汉末年并州割据将领,蜀郡太守高躬之子、大将军袁绍外甥。

高干出身陈留高氏,才志弘邈,文武秀出。早年联合荀谌游说韩馥让出冀州牧。袁绍平定河北后,以为并州牧。官渡之战时,在西线配合作战。因曹操早有准备,没有实质进展。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与曹操大战于黎阳郡时,联合郭援攻打平阳郡,为马腾为首关中将领所败,郭援为庞德所斩。袁尚败走中山郡后,出降于曹操,仍为并州刺史。建安十年,兴兵反曹,固守壶关,成功抵挡乐进进攻。得知曹操亲征后,留下别将守城,亲往匈奴呼厨泉求救,没有成功。引兵攻略河东郡,屡为钟繇、张既所败。

建安十一年(206年),高干投奔荆州刘表,在途经上洛时,被上洛都尉捕斩。

李膺(东汉时期名士、八俊之首)

李膺

李膺(110年—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

李膺最初被举为孝廉,又被司徒胡广征辟,举高第。后升任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县长害怕他的严明,大多弃官而去。历任渔阳、蜀郡太守,又转为护乌桓校尉,屡次击破犯境的鲜卑,因公事免职。永寿二年(156年),鲜卑犯境,桓帝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羌人闻讯畏服,他因而声威远播。后入朝为河南尹,因检举不法,被诬陷免官,得应奉援救而获赦。出任司隶校尉时,能使宦官震恐。

李膺位列“八俊”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称。第一次党锢之祸时,他遭迫害下狱,后被赦免回乡。陈蕃、窦武图谋诛杀宦官时,被起用为永乐少府,旋即免职。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李膺主动自首,经拷打后遇害,享年六十岁。

许劭(东汉评论家、名士)

许劭

许劭(150年~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

少有名节,善于评价,定期举办“月旦评”。举孝廉出身,出任汝南郡功曹。拒绝司空杨彪征召,投靠扬州牧刘繇。刘繇被孙策击败后,逃往豫章郡。

东汉兴平二年,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应玚(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

应玚

应玚 [yáng](?—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

应玚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徐干(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会泉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识。曹操平定北方后,担任司空(曹操)军谋祭酒掾属,转任五官中郎将(曹丕)文学掾。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天,染疾去世,时年四十八岁。

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图片来源:《浙江姚江徐氏宗谱》)

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去世后,陈琳跟随袁尚。邺城失守,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司徒想征辟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选择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但未受到刘表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于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陈蕃(东汉时期名臣)

陈蕃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165年),升为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李通(东汉固始侯、开国功臣)

李通

李通(?~42年),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东汉开国功臣,位列云台三十二人,但不在二十八将之列。

世代经商,成为南阳豪族。起家五威将军从事,迁巫县丞。跟随刘秀兄弟起兵,参加舂陵军。更始帝刘玄即位,拜为柱国大将军,封辅汉侯,迁大将军,封西平王。迎娶刘秀之妹刘伯姬为妻,忠心辅佐光武帝,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光武帝恩宠。历任卫尉、大司农、前将军、大司空等,封为固始侯。

建武十八年(42年),去世,谥号为恭,其子李音袭爵。

陆绩(东汉末年大臣)

陆绩

陆绩(188年—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汉末年大臣,庐江太守陆康之子。六岁时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谓欲以遗母。好直言,出为郁林太守。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虽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岑彭(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岑彭

岑彭(?—35年),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六位。

原是新莽棘阳县长,长期坚守宛城,抵抗绿林军。后来,归降刘玄,封归德侯,隶属于刘縯。更始帝刘玄杀害刘縯后,归属于大司马朱鲔,迁淮阳都尉,转颍川太守。后归降刘秀,拜刺奸大将军,督察众营。

建武元年(25年),刘秀称帝于河北,拜廷尉,行大将军事。建武二年(26年),逼降许邯,迁征南大将军,封舞阴侯。建武五年(29年),率军平定荆州。建武八年(32年),随光武帝攻破天水郡,灭亡隗嚣。

建武十一年(35年),讨伐蜀郡公孙述,大战侯丹,直抵成都,被公孙述派遣刺客乘夜刺死。岑彭死后,谥号为壮。

黄香(东汉时期官员、二十四孝之一)

黄香

黄香(约68年—122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

黄香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耿弇(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耿弇

耿弇(yǎn)(3年~58年),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汉族。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上谷太守耿况的儿子。

耿弇喜好兵事,随父投奔刘秀,授偏将军,参与平定河北地区。刘秀称帝后,授建威大将军、好畤县侯,败延岑、平齐鲁、定陇右,平定四十六郡,攻取城池三百余座,屡立战功,为东汉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辞去大将军之职。

永平元年(公元58年),耿弇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曰愍侯。

耿弇将围点打援、声东击西、引蛇出洞等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受历代军界推崇。并成为有志者事竟成的典范。

马日磾(东汉中后期大臣)

马日磾(?~194年),字翁叔。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中后期大臣,经学大师马融之族孙(一作族子)。

马日磾年轻时即继承马融学说,以才学入仕。曾任谏议大夫,与蔡邕、卢植等人东观典校官藏的《五经》记传,并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后历任射声校尉、太尉、太常等职。

初平三年(192年),掌权的李傕任命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太仆赵岐共同出使关东。他到寿春袁术处后,对其多有所求,遭袁术轻鄙,袁术遂夺其符节,来随意征辟将士,并企图强迫马日磾任其军师,马日磾求去不能,忧愤发病,兴平元年(194年),卒于寿春。

陈俊(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陈俊

陈俊(?~47年),字子昭,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召县)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初随太常将军刘嘉,后来投奔大司马刘秀,参加了剿灭河北农民军、平定关东刘永、董宪、张步等割据势力的作战。刘秀即位,历任强弩将军、泰山太守、琅琊太守,封新处侯。建武十三年,定封祝阿侯。建武十四年,为奉朝请。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陈俊去世。

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

阮瑀(约165年—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刘桢(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尚书令刘梁的孙子。

刘桢博学有才,警悟辩捷,选为丞相(曹操)掾属,交好魏文帝和曹植兄弟。参加曹丕筵席时,平视王妃甄氏,以不敬之罪罚服劳役,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染疾而亡,时年三十八。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其中,代表作《赠从弟》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邓禹(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刘秀交好,新莽败亡后往投刘秀,劝其以河北为基地,收揽民心,待机取天下,以此深得信任。后率军镇压铜马起义军,又破更始将王匡、成丹诸部于河东,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称帝后,邓禹被拜为大司徒,封酂侯。旋渡河入关,多方招降,所部号称百万,一度入长安,后屡为赤眉军所败,以致全军覆没,逃归宜阳,被罢免大司徒。后拜右将军,更封高密侯,以特进奉朝请。明帝时进位太傅。

永平元年(58年),邓禹病逝,谥号元侯。

卢植(东汉末年名臣、儒将)

卢植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范阳卢氏先祖。

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

初平三年(192年),卢植去世,一生淡泊名利,去世时也仅着一件单衣。其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

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范阳卢氏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家族。

马援(东汉初期军事家)

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汉族。中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东汉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马氏之父。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甚得器重。后来归顺光武帝刘秀,为东汉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建立后,马援仍领兵征战,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累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受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汉章帝时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加封至“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窦宪(东汉将领、外戚、权臣)

窦宪

窦宪(?~92年),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名将、外戚,大司空窦融曾孙。

因妹为章帝皇后,得任侍中、虎贲中郎将,宠贵日盛,至倚势强夺明帝女沁水公主园田。和帝时,窦太后临朝,与弟窦笃、窦景、窦瓌并居要职,内执机密,外宣诰命。曾遣客刺杀都乡侯刘畅,事发,自求击匈奴赎死。永元元年(89年),因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遂任车骑将军,与执金吾耿秉率大军出塞,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达兰扎达加德西北),临私渠比鞮海,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刻石记功。北匈奴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先后归降。迁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翌年,复遣将破北匈奴于金微山。与诸弟皆恃权骄纵,横行京师。地方刺史、守令多出其门,朝臣皆望风承旨。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及宦官郑众等合谋诛除窦氏,他被迫自杀。

庞德(东汉末年名将)

庞德

庞德(?—219年),字令明,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省武山县)人,原为马腾麾下武将,在随马腾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勇冠三军。马腾被曹操征为卫尉后,庞德归属马超。马超兵败后,庞德随其一起投靠汉中张鲁,而后马超归降刘备,庞德仍留在张鲁麾下,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归降于曹操麾下。

襄樊之战时,庞德率军支援樊城的曹仁,在与关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后来,因为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关羽趁机率领水军进攻,庞德连同于禁全军覆没。兵败被擒后,庞德誓死不降,最终为关羽所杀。后被曹操追谥为壮侯。

庞德经常骑白马作战。关羽军队称庞德为“白马将军”,皆惮之。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张道陵(道教创始人)

张道陵

张道陵(34年—156年),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入鹄鸣山(一作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谓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创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自号“天师”(一说系道徒对他的尊称),亦称“天师道”。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教人思过,从者户至数万。

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领其户。“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后裔继承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夏侯渊(东汉末年名将)

夏侯渊

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太仆夏侯婴后代。

夏侯渊早年跟随曹操征伐四方,先后任骑都尉和陈留、颍川二郡太守。参加官渡之战,负责督运粮草。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出其不意,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渭南之战后,夏侯渊率军剿灭关陇地区的韩遂余部以及羌、氐部落,威震关右地区。凭借功勋,累迁征西将军,受封博昌亭侯。张鲁投降曹操后,夏侯渊负责镇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夏侯渊被黄忠袭杀。死后谥号为愍,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袁术(东汉末年割据群雄之一)

袁术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众奔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许攸(东汉末年谋士)

许攸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陈宫(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

陈宫

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河南范县、山东莘县)人。

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

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因而被曹操视为心腹。后来,陈宫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

陈宫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拒绝曹操招降,决意赴死。

袁绍(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绍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绍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溃。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由于袁绍在河北广施德政,百姓听闻其去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

(图片来源:《图像三国志》)

典韦(东汉末年名将)

典韦

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名将。

典韦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本属张邈,曾单手举起牙门旗。后转投曹操,在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阵,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率十余人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典韦武艺卓越,被史学家潘眉评价为:雄武壮烈,不在张辽、许褚之下。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刘繇(东汉宗室大臣)

刘繇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

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年(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他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一度被朝廷加授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但最终还是败归丹徒。此后,刘繇又击破反叛的笮融,旋即病逝,时年四十二岁。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班昭(东汉史学家)

班昭

班昭(约49年—约120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又号“曹大家”。

班昭博学高才,十四岁嫁给曹世叔为妻。她爱好历史,完成班固未竟的《汉书》。汉和帝即位后,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她曾参与政事。

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班超(东汉时期军事家、外交家)

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朝。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雒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雒阳邙山之上。

班彪(东汉文学家)

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新朝王莽时期,后至凉州,为割据西北的大将军窦融从事,劝窦融支持光武帝。

东汉初,举茂才,任徐县令,因病免官。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王景(东汉水利专家)

王景

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字仲通,山东即墨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等。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初至元和年间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议修黄河,乃引见景,应答称制,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衣帛钱物。是年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堤成,从此无复溃漏之患。景由是知名。三迁为侍御史,时加赏赐。后为庐江太守,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芜废,用犁耕田。由是境内丰给。卒于官。景作有《金人论》,颂洛邑之美,以阻迁都。又集各书所载卜筮堪与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作《大衍玄基》。

公孙瓒(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公孙瓒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一作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公孙瓒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渐失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高楼,引火自焚。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五虎上将之一)

关羽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

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关羽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在宗教文化方面,关羽被儒家尊为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伽蓝神)、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

张鲁(汉末割据军阀、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师)

张鲁

张鲁(?-216年、245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教祖张陵之孙。

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于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他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为原。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有观点认为张鲁是《老子想尔注》的作者。

皇甫嵩(东汉末年名将)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人。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

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被举为孝廉、茂才。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迁北地太守。黄巾起义爆发后,与宦官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被授为左中郎将,率兵讨平黄巾之乱,“威震天下”。战后升任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到任后,他奏请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后因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中平五年(188年),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王国叛军。董卓掌权时,皇甫嵩遭到陷害,经其子皇甫坚寿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董卓被诛后,出任征西将军,诛灭其宗族。晚年历任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去世,获赠骠骑将军。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一位皇帝)

刘志

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阳嘉元年(132年)出生于冀州蠡吾国(今河北博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

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驾崩,刘志即位,即汉桓帝。即位初期,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延熹二年(159年),刘志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宣告了东汉王朝外戚专权时代的结束。中常侍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被刘志封为列侯。由于宦官肆虐,党同伐异,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满。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等200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68年1月25日),刘志去世,终年三十六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董卓当权时取消庙号)。

汉灵帝刘宏(东汉第十二位皇帝)

刘宏

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省深州市)。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谢夷吾(东汉官员)

谢夷吾(25年-89年),字尧卿,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东汉时期大臣,谏议太夫谢宜礼的孙子。

学问渊博,起家会稽郡吏。得到太守第五伦赏识,担任督邮。举孝廉出身,授寿张县令、荆州刺史,累迁钜鹿太守。为政以德化人,颇有善绩”,契合儒家的执政理念。

永元元年(89年),去世,追赠太常卿。

王充(东汉时期思想家)

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来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卒于家中。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其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王充的代表作品《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黄忠(东汉末年名将、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黄忠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为刚侯。

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文丑(东汉末年将领)

文丑

文丑(?~200年),东汉末年袁绍部将。

文丑为一夫之勇。建安五年(200年),带领左将军刘备进驻延津,误中曹操军师荀攸的“饵敌”之计,其麾下“五六千骑”惨败于“不满六百”的曹军骑兵。文丑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葬于河南省禹州市。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将此段历史改编为关羽斩文丑。

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宝鸡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下狱。其弟班超辩明其冤,出狱后被任为兰台令史,奉命撰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书。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汉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一名《白虎通义》)。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宋均(东汉名臣)

宋均

宋均(?—76年),字叔庠,南阳郡安众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时期名臣,五官中郎将宋伯之子。

喜好儒学,性格宽和。光武帝时期,凭借父荫,选为郎官。调补辰阳县令,兴学广教,移风易俗,丁忧辞职。迁监营谒者,督军平定武陵蛮族叛乱,授上蔡县令。转九江太守,百姓传颂,迁东海国相。汉明帝即位,拜尚书令,出为河内太守,治理有方。汉章帝建初元年,宋均在家中去世。

曹腾(曹魏追尊高皇帝)

曹腾,东汉宦官。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父曹节,乡党称之。汉安帝时,曹腾为黄门从官。永宁元年 (120年),刘保被立为皇太子。邓太后诏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伺候皇太子读书,曹腾入选。太子特别与他亲爱,饮食赏赐,与众有异。及刘保即位,曹腾由小黄门迁中常侍。本初元年(146年),曹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迎立汉桓帝有功封侯,曹腾被封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

曹腾在宫廷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他所推荐的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蜀郡太守通过计吏修书于曹腾,被益州刺史种暠查出,乃弹劾曹腾身为内臣,结交外官,所为不当,请免官治罪。桓帝认为书自外来,不是曹腾的过错,所以没有治罪。曹腾不但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反而称赞种暠为能臣。

曹腾收同族曹嵩为养子,曹嵩之孙曹丕代汉建魏,曹丕之子曹叡于太和三年(229年)追尊曹腾为“高皇帝”。

光武帝刘秀(东汉光武帝)

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人。东汉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5年),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早年与兄刘縯等率宾客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称帝后,授为太常偏将军。更始元年(23年)与王凤所率起义军配合,取得昆阳之战胜利,歼灭王莽军主力。縯因争权被杀后,乃隐忍伪装,取得更始帝信任。旋被派往河北,镇压并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大增。被封为萧王后,即拒绝更始召命。更始三年(25年),刘秀公开与更始帝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据势力,统一全国。

即位之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免赋税、徭役,裁省吏员;多次下诏释放及禁止残害奴婢,使大批奴婢免为庶民;实行度田,检核垦田和户口,旋因遭到强烈反抗而失败。又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公职权,全国政务皆通过尚书台而总揽于皇帝;妥善安置功臣,赐其高爵厚禄而不使干预政事,禁止外戚、宦官干政;裁并四百余县,取消内郡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削弱地方兵权,扩大中央直接统辖的军队。统治期间,社会生产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史称“光武中兴”。

刘秀于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

寇恂(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寇恂

寇恂(?—36年),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

寇恂出身世家大族,曾为上谷郡功曹。更始二年,投奔大司马刘秀,授偏将军,册封承义侯。此后,治理河内郡、颍川郡、汝南郡,讨伐隗嚣,为东汉王朝建立颇有功劳。刘秀称帝后,担任执金吾,册封雍奴县侯。

建武十二年(36年),病逝,谥号为威。

贾复(东汉开国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贾复

贾复(生年不详—55年),字君文,汉族,南阳冠军(今河南省邓州西北)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三位。

贾复儒生出身,新朝末年聚众加入绿林军。归顺刘秀后,随其击信都、攻邯鄣、战真定、破邺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战功赫赫。建武三年(27年),贾复出任左将军。建武十三年(37年),定封胶东侯,食邑六县。建武三十一年(55年)病逝。

贾复虽然出身文士,但是临阵果敢、身先士卒,在东汉中兴功臣中以勇武见称。

张衡(中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官员)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 。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

举孝廉出身,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担任尚书。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获封西鄂县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已经散佚。明代学者张溥辑有《张河间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图片来源:蒋兆和绘《张衡像》)

公孙述

公孙述

公孙述(?—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新莽末年、东汉初年割据势力。初以父官荫为郎,补任清水县长。公孙述熟练吏事,治下奸盗绝迹,由是闻名。王莽篡汉,公孙述受任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公孙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

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一作大成或成),年号龙兴。建武十一年(35年),汉廷乃派兵征讨,被公孙述所拒。次年,复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攻破成都,纵兵大掠,尽诛公孙氏,“成家”为东汉所亡。计公孙述割据益州称帝,共在位十二年。

太史慈(东汉末年名将)

太史慈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吕布(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

吕布

吕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东汉末年名将、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吕布因为骁武被并州牧丁原授骑都尉、河内主簿等职。杀死丁原后,成为董卓的义子,授中郎将。受到董卓猜疑,在司徒王允唆使下,诛杀董卓,迁奋武将军、仪同三司,进封温侯。旋即被董卓旧部击败,便逃离长安。先投袁术,被袁术拒绝。改投袁绍,被袁绍猜忌。于是去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联络而进入兖州,占据濮阳,与曹操血战两年,曾使曹操数战不利,但最终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时而和好,时而相互攻伐。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遣将击败刘备与夏侯惇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于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处死。

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吕布所用的实战武器为矛。在《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其武器也被虚构为方天画戟。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

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权臣,因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授为羽林郎,跟随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讨伐汉阳羌人,粗猛有谋,力建战功,拜郎中,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免职。得到司徒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颇有功勋。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遇到京中动乱,在北芒山立下了救驾大功,开始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实力大增。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出任太师。选用名士蔡邕等人,专断朝政,威震天下。初平元年(190年),受到袁绍组织的关东联军讨伐,遭到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自封相国,册封郿侯,广布亲信,呼召三台。

初平三年(192年5月22日),司徒王允施展离间计,董卓为部下吕布持矛刺死。

王允(东汉末年名臣)

王允

王允(137年—192年7月4日),字子师,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

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出任豫州刺史,勤政爱民。斗争中常侍张让失败后,去官隐居。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掌权之后,辟王允为从事中郎,迁河南尹。董卓拥立汉献帝即位后,王允代替杨彪,拜太仆、尚书令、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日益骄傲自满。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长安。王允兵败而被处死,时年五十六岁。

法正(东汉末年谋士)

法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

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全三国文》辑录有其文一篇。

孔融(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终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孔融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则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吕蒙(东汉末年名将)

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省阜南县王化镇吕家岗)人。东汉末年名将。

早年依附姊夫邓当,跟随孙策征战,以胆气著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从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相关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光烈皇后阴丽华(东汉第二任皇后)

阴丽华

阴丽华(5年—64年3月1日),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刘秀元配 ,东汉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

史称阴丽华以美貌著称,刘秀尚未发迹时,就十分仰慕她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亦于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东汉建立后,阴丽华受封贵人。建武十七年(41年),皇后郭圣通被废,刘秀封阴丽华为皇后。汉明帝即位后,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共在位二十四年。永平七年(64年)正月,阴丽华崩逝,年六十。同年二月,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

据《后汉书》记载:阴丽华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性格恭谨俭约,“少嗜玩,不喜笑谑”。有贤后之名。

庞统(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

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初任郡功曹,后跟随周瑜,被周瑜任以大事,后周瑜逝世于巴丘,庞统为其吊丧至东吴,与陆绩、顾劭、全琮等人结交而还。南郡借给刘备后,从事署理,继守耒阳令,不治理公务而被免职。鲁肃、诸葛亮以庞统“非百里之才”力荐,刘备十分器重,委以治中从事重任。后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葬于落凤坡。

郭嘉(东汉末年谋士)

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出身颍川郭氏。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号贞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汉献帝刘协(东汉末代皇帝)

刘协

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 ,河南洛阳人。东汉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

刘协早年受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封刘协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9月28日,刘协被司空董卓拥立为帝。董卓伏诛后,刘协被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挟持,后在杨奉和董承的护送下返回洛阳。建安元年(196年),刘协受制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县,拜曹操为司空。后因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事,结果没有成功。建安十三年(208年)以曹操为丞相,建安二十年(215年)立曹操之女曹节为皇后,翌年封曹操为魏王。

延康元年十月乙卯(220年11月25日),刘协在魏王曹丕逼迫下禅位于曹丕,降封山阳公,保留天子礼仪,将两个女儿嫁于曹丕。青龙二年(234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史称汉献帝。

荀彧(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

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孙策

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孙坚在北方参与平定黄巾、董卓之乱等军事活动,年少的孙策携母迁居舒(今安徽庐江西南),与当地豪族名士周瑜等交友,收合士大夫,深得江、淮人心颇有声誉。孙坚死后,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未完成的事业而屈事袁术。在庐江血战两年,最终破城,却遭袁术的失信。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周瑜将兵迎之,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

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同年4月,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

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周瑜(汉末名将、军事家)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兴平二年,助孙策于曲阿之战中击败刘繇。建安三年起随孙策平定江东。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七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确立了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建安十三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并亲率吴军,以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周瑜又率军于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蔡伦(东汉宦官,“蔡侯纸”发明者)

蔡伦

蔡伦(61年/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曹嵩(曹操之父)

曹嵩

曹嵩(?—193年),字巨高,沛郡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大臣,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曹操之父。

门荫入仕,历任司隶校尉、鸿胪卿、大司农,位列九卿,位高权重。中平四年(187年),通过贿赂中官及捐钱西园出任太尉,位列三公。中平五年(188年),黄巾起义爆发,曹嵩身为太尉,引咎免官。后来曹嵩投奔儿子兖州牧曹操,遇害于徐州。延康元年(220年),追尊魏国太王。曹魏建立后,追尊为“太皇帝”。

曹操(东汉权臣兼曹魏奠基者)

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最新人物
  • 李之仪

    李之仪

    李之仪(1048年~1127年),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

  •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

  • 刘秉忠

    刘秉忠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

  • 王焘

    王焘

    王焘,唐代(今陕西省郿县常兴镇车圈村王家台)人,生于公元67……

  • 刘长佑

    刘长佑

    刘长佑(1818年12月16日-1887年8月14日),字尔……

Copyright © Gurenmi.com

Top